2021年冬天,日本东京的一档网络节目上,一位年轻教授面对镜头,满脸严肃地说出一句令人毛骨悚然的话。他说:“最终还是要靠老年人集体自杀股票开户,一起切腹。”这位出格发言者,正是耶鲁大学的日本籍经济学助理教授——成田悠辅。
说完这话,他并没有被网友口诛笔伐,反而一夜之间坐拥五十多万粉丝。大量年轻人留言称,“说得太对了”,“这才是为国家着想”。
一个国际知名教授,竟然鼓吹老年人主动赴死,一群年轻人却纷纷叫好,这在以“尊老爱幼”为传统的东亚文化中,简直不可思议。
到底是什么让日本人对老年人产生如此强烈的敌意?日本社会真的已经病入膏肓了吗?要理解这个问题,还得从日本现状说起。
2024年9月,日本官方发布数据,全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3625万人,占总人口的29.3%。这是一个什么概念?也就是说,差不多每三个日本人中,就有一个是老人。
而日本的总人口却在持续减少,婴儿出生率连年下滑,2023年新生儿数量只有75万出头,创下历史新低。日本已进入“超级老龄社会”。在东京、大阪等大城市,地铁、公交、公园、商场,老人几乎无处不在。很多年轻人调侃,“一眼望去,满是白发。”
展开剩余83%老龄化带来的,首先是沉重的经济压力。医疗和养老资源被大量占用,公共财政入不敷出。日本政府虽然早早推行了《护理保险法》,让居民从40岁开始缴钱为自己老年做准备,但到了65岁真正需要服务的时候,发现资源紧张、物价飞涨、服务质量下降,根本用不上。
很多老人宁愿留在家中,由子女照料。于是,“看护压力”像座大山压在中青年人头上。在日本的家庭主妇、小企业主、中产白领中,长期照顾卧床老人的现象极为普遍。他们既要上班赚钱,又要在家“服侍”老人,筋疲力尽。
这种日复一日的“照护地狱”,早已把亲情磨成仇恨。2023年7月,一位70岁的老太太在清晨亲手勒死了自己102岁的母亲。她报警自首,说自己已经撑不下去了,杀人只是“解脱”。
这类“看护杀人”已经不只是个别现象。从2007年到2014年,日本共发生356起因看护疲劳导致的杀人案,2515人因照顾老人而选择自杀。更可怕的是,杀人的不仅是亲属,还有护工、护士、甚至陌生人。
2016年,横滨一家医院48名患者离奇死亡。调查发现,是护士往点滴中注入了消毒剂。原因只是怕老人死在自己值班时太麻烦。同年,神奈川县一名男子闯入疗养院,持刀杀死19名精神和身体残障老人。他自首时说,他是在“替国家清理没用的废物”。
这种情况,甚至有了日本自己的新造词汇——“看护杀人”、“老害”、“蛰居啃老族”……在日本的网络上,“老人去死”、“老害滚出去”这类评论早已司空见惯。
这种“恨老”情绪,并不是无根之木,而是现实生活压出的绝望。很多年轻人毕业后工资极低,房价高得离谱,物价持续上涨,医疗费用昂贵。而日本政府却年年把最多的财政预算投向养老金、老人医疗和护理补贴。
年轻人拼命上班,每个月工资的一大半要缴税、交保险,用来养活那些活得比自己还滋润的老人。“我起早贪黑上班,父母却靠养老金旅游买包。”“我吃泡面还房贷,老头老太却在河边钓鱼晒太阳。”
这一代日本年轻人,活成了“稳定且穷”的样子。他们既没有希望,也看不到出路。于是把愤怒转向了老年人。而成田悠辅那句“老人集体切腹”的话,就像点燃了他们心里那把火。
这位教授后来澄清说,“切腹”不是动词,而是形容词,是希望老年人主动退出社会资源竞争,把机会让给年轻人。可话虽说得委婉,但年轻人早就不想听解释了,他们只在意这句话是否戳中现实。
更讽刺的是,这种“恨老”情绪,并非完全没有历史基础。在日本古代,尤其是在资源紧缺的山村里,曾流行过一种习俗——“弃老”。年迈的父母被子女背到山里抛弃,自生自灭。这一传统被写入小说《楢山节考》,后来还被改编成电影。
如今,这种古老的“弃老”观念,似乎又以现代方式回归。不是背到山上去,而是逼他们“退场”,从工作岗位、医疗资源、社会福利中彻底消失。
在日本,有些老人为了不拖累儿女,自己主动申请进入“安乐死”计划;还有些老人,选择犯罪进监狱养老,因为住在那里吃住免费,还有人照顾。日本社会某种意义上,已经把老年人“边缘化”成了一种制度性存在。
还有一个更隐秘的群体——“无缘社会”的老人。他们没有子女、没有配偶、没有朋友,孤独终老,死后没有人收尸。日本每年有超过3万人死后无人认领,被政府集中火化,埋进无名公墓,只留下一个数字编号。
他们仿佛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活过。而与此同时,年轻人一边骂着老年人抢资源,一边又不得不“啃老”。疫情之后,日本就业环境更差。很多年轻人毕业即失业,回家依赖父母,形成“蛰居啃老族”。
他们既讨厌老年人,又离不开他们。仇恨和依赖交织在了一起。日本政府也想过办法。提高育儿补贴、延长产假、鼓励生育,但收效甚微。还想引进外籍劳工,但文化冲突、社会排斥又是一大难题。
最无奈的是“延迟退休”政策。原本是想让老人继续工作、延缓领取养老金,减轻财政压力。结果年轻人更不满了——你不让老头退休,我哪有工作机会?在这种畸形结构下,日本社会已经进入死循环:
老年人越多,年轻人压力越大;年轻人压力越大,越不想结婚生子;出生率越低,老龄化越严重。每一个环节都在互相拖累,谁也跳不出来。
于是,在这种扭曲的社会情绪中,“让老人切腹”、“让老人自杀”、“让老人滚出社会”这样的极端言论,才会被年轻群体当作“真理”。
这不是一场关于老人的战争,而是日本经济失败的苦果。曾经的“东亚奇迹”在泡沫破灭后,陷入了长达三十年的经济停滞。工资不涨,消费低迷,年轻人不婚不育,社会集体焦虑。
老人不是问题的根源,只是成了最容易被攻击的“替罪羊”。而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,这场“恨老”风波,值得我们深思。我们同样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,但我们的社会结构、文化传统和政策方向,仍然有机会避免日本式的悲剧。
养老是一个国家对历史的尊重,也是对未来的投资。如果年轻人看不到希望,老人看不到归属,一个社会就会走向撕裂。日本社会的“恨老”现象,不只是情绪爆发,更是深层次结构失衡的体现。
今天的老人曾经是昨天的中坚力量股票开户,今天的年轻人也终将老去。一个社会如果不能温柔地对待老去的人,也很难给年轻人真正的未来。
发布于:河南省旗开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